一、工作室建设条件
1.研究基础
工作室成员长期在高职院校一线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政教学经验,有较为成熟的前期理论研究基础:(1)一是参与了参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学生管理50强案例”、福建省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等与学生工作事务紧密相关的重点项目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指明相应方向和启示。(2)项目负责人主持指导了教育部、团中央等级别立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寒暑期社会实践多项,为探索利用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导师团等模式丰富学生工作开展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提供可能。(3)取得较好的社会肯定及成效:将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赛事结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教育活动的成效性,课题组负责人指导非遗文化、工匠精神系列活动在市级以上平台累计报道10余次,获团中央立项3项、教育部思政司专项1项省级荣誉1项。
2.条件保障
本课题组由高职高专院校负责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和二级学院一线辅导员共5位教师组成,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名。课题成员在CN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成员年龄、职称、阅历和知识结构搭配合理,实践经验丰富,具备完成课题所需的调查和研究能力,是一个优秀的研究团队。
二、团队成员
陈玮琳,女,工作室负责人
航空学院团总支书记、学工办主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干部管理一线工作7年,主持、参与多个省、市、校级课题研究,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指导多个学生队伍参加教育部、团中央相关社会实践专项立项并获奖。
缪 倩,女,工作室成员
航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副教授。从事高校干部队伍管理工作、思政教育工作近14年,具有丰富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经验。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闽南文化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要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主持或参与了多个省、市级课题研究,在CN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指导学生相关项目及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市级、省级荣誉。
陈明强,男,工作室成员
航空学院辅导员,2020级年级辅导员,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征兵工作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12年,长期接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
林华卿,女,工作室成员
航空学院学生会指导教师,2021级年级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年。负责学生综测与评奖评优工作、校园文体活动、学风建设工作、导师团育人工作等。
陈伟宏,男,工作室成员
航空学院自律会指导教师,2022级年级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学生社区住宿管理工作以及学院新媒体运营管理工作。
陈诗婷,女,工作室成员
航空学院团总支指导教师,组织员。负责学院基础团务工作的开展,配合学院党总支联系各支部开展党务工作、负责团员发展和推优入党工作。
三、特色亮点
1.聚焦三全育人,夯实航空思政育人体系
营造航空精神文化育人氛围: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凝练“忠诚奉献、精益求精、航空报国”的航空精神,推行“报国·航空、责任·航空、创新·航空、风采·航空”航空报国思政育人体系,设计航空学院标识系统,设计航空吉祥物、文化衫、U盘、防疫口罩等周边文化创意产品。
发挥思政教育“三支队伍”主导作用:凝聚“三全育人”工作合力,推动教师“党建+育人”队伍建设,营造全员育人工作态势;重视辅导员、班主任“思政铸魂”队伍建设,打造思政育人特色品牌。加强学生骨干“领头雁”队伍建设,“三自教育”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树立航空报国理想信念,选树航空学子典型榜样:蓄力打造“技能之星”、“学习之星”、“文体之星”、“实践之星”、“学生干部之星”等一批“航空群星”,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依托专业知识、技能体验,打造“匠心志愿”青年服务品牌,开展航空科普、青少年无人机科普服务活动。
创新院风学风新模式: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加强学生精神文明督导。实行空中乘务专业半军事管理模式,统一集中住宿、强化内务卫生,实行周一、周五制服日,周二、周四体能训练日,引导学生养成常态化航空职业素养。
2.强化思政教育新阵地,完善实践育人特色模式
(1)积极探索“专业应用+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模式。
以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课堂延伸,将“学科渗透”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组建“发展观察实践服务团”、“党史学习实践团”、“科学理论普及宣讲团”、“技能竞赛志愿服务团”等多类别社会实践团队,鼓励学生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基层办实事,开展航空科普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教育等活动,推动铸魂育人走深走实。
(2)抓阵地建设,创建1个中心3大平台。
黎明航空·融媒体中心。以学院官微“黎明航空”为主阵地,积极整合官方网站、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构建集新闻宣传、信息发布、思想传播为一体的红色宣传服务体系。
红色引擎·二级党校。发挥学院二级党校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教育培训党员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创新“理论学堂”、“云上课堂”、“实践课堂”教育模式,多措并举筑牢思想根基。
我学我讲·领学促学讲堂。带动师生骨干上讲坛,抓实落细支部书记上党课制度;党建思政业务骨干进课堂,着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强化朋辈引领,师生自选主题讲述“航空报国”红色故事,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蓝色筑梦·社会实践联盟基地。协同晋江瑞桐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福建创享蓝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永春县与斗阵炉地村等外引内培,打好劳动教育“组合拳”,构建“社会实践联盟基地”,依托联盟的资源和平台实施“实践育英”计划。






四、建设规划及主要措施
1.灯塔计划
针对年级差异,按需求施教育,实施“新生导师引航行动”,邀请院领导、专业带头人、中青年教师骨干、离退休教工、优秀学生干部等担任新生成长导师,挂钩大一新生,通过“交朋友”开展帮助引导,打造近距离一对一精准帮扶;开展“学术引领活动”,结合导师团、学术讲坛、领学促学平台、支部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申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实现岗课赛深度融合;组织“生涯规划就业质量提升行动”,践行大就业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植学生专业认同感,拓深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圆桌计划
举办院领导面对面、餐桌辅导员、“大咖”见面会、校友讲坛等系列活动,对话广大青年学生,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交流研讨,连接师生桥梁、提振主人翁意识,打出学生权益维护的组合拳。
3.明德修身计划
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提升行动,打造“共享书吧”、“有声图书馆”等书香文化品牌,引导学生立学、立身;以“逐梦航空”艺术导师团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持续推进“航空群星”奖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同伴带动效应;育炼文明修身长效机制,大一侧重个人思想水平提高、大二强调社会公德提升、大三聚焦职业道德培树,涵养青年品德。